打好组合拳织密“平安网”——铜川市深入推动平安建设工作观察

文章出处:老鼠防制       发表时间: 2025-03-27 04:18:18

  平安建设一头连着群众的美好生活,一头连着高水平质量的发展。3月12日至13日,省委平安陕西建设领导小组领导成员、省政协副主席李忠民带队在铜川调研指导平安建设工作。

  调研组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记,深入探究铜川市将平安建设深度融入百姓生活的生动实践。

  走进铜川市耀州区人民法院泥阳法庭,一个印有“离婚证明书”字样的紫红色本子吸引了调研组的视线,“什么是离婚证明书?”

  “这是泥阳法庭2017年在全省的首创做法,目前已经在全省法院推广。”面对调研组的疑问,铜川市耀州区人民法院院长胡雪梅说,过去,离婚案的当事人在离婚后,如果要办理再婚、户口变更、买房、银行贷款等事项,都要出示法院的判决书或者调解书。“这些法律文书记载了当事人的许多隐私内容,容易使当事人感到尴尬不便。”

  “离婚证明书”参照离婚证样式和内容,只记载婚姻当事人的身份信息及解除婚姻关系的时间等必要内容,而且加盖了法院公章,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努力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是泥阳法庭一以贯之的工作追求。该法庭不断延伸审判职能,坚持办案与助推治理相统一,特别是2024年以来,推行“少年家事审判无执行”理念,积极探索“家事+少年”“审判+执行”双轨融合新模式。

  “未成年人审判不能‘一判了之’,一定要判后回访。”耀州区法院副院长高荣以去年法庭审理的一件未成年人互相文身的案件作说明——未成年人小王在未成年人小李自愿的情况下给小李文身,由于未做好消毒、文身面积过大,造成文身清洗难度大,双方父母就赔偿问题多次协商未果,最终诉至法院。

  “案子判了以后执行了,但是考虑到法院有责任推动司法保护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和政府保护有机衔接,经沟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严格落实了文身门店风险提示和身份查验制度,承办法官向区教育科技体育局发出了司法建议书,围绕校园法治建设、未成年人普法等提出了意见建议。”高荣介绍说。

  调研组了解到,当前,员额法官老龄化问题突出,后备力量薄弱问题亟需解决。对此,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建议,借鉴应急管理部发布的“久安”AI大模型,拓展大模型应用场景,深层次地融合大量真实可靠的实际案例数据,进行本地化的针对性部署,使各级法院能够便捷使用,从而减轻审判压力。

  如今,耀州区北街小学的学生们有想说但不敢说的话时,已习惯向警察叔叔“说一说”。学校警卫室外墙悬挂着的“警察叔叔听你说”信箱,上面标有民警姓名、手机号、微信二维码以及报警手机号,信箱旁“远离校园暴力、拒绝校园欺凌”的标语十分醒目。

  永安路派出所所长彭程介绍,2024年以来,该所创新优化“宣防管服”四项举措,积极打造智慧指挥室,设立“警察叔叔听你说”信箱,建立“1+1+X”风险隐患排查机制,联合辖区治保会、巡逻队等群防力量,常态化开展社会面治安管控,在全市率先推行“治未病”警务模式,更好满足新形势下基层社会治理需要。

  坚持把非诉机制挺在前面,耀州区委政法委、区司法局整合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成耀州区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中心,常态化开展各类矛盾纠纷联合化解工作,同时建立了人民调解专家库,群众可以“菜单式”选择调解专家。

  “2023年底,我们成功调解了某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与某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标的额2400万元的合同纠纷案。”耀州区司法局局长焦松峰介绍,双方因工程款支付问题争执长达5年,耀州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安排专职调解员进一步探索案情,经过多轮耐心细致的调解,双方达成人民调解协议,分期支付拖欠工程款。

  调研组成员算了笔账:“这样能省下十几万元的诉讼费用,调解真是便捷高效经济!”

  “不仅‘案结事了’,还要‘事心双解’。”焦松峰笑着说。据统计,该中心运行以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32件,其中司法确认调解协议80件,转办疑难案件50余件,调解成功率保持98%以上。

  锦园社区是铜川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社区,人口密度大、人员结构较为复杂、治理难度大。社区党委书记王梦辰介绍,社区探索以网格化管理、联动化共建、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主要内容的“四化共治”工作模式,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三张清单”。

  “网格员你好,我们单元楼道灯坏了,麻烦你联系物业维修一下。”有业主在微信上反映。接到诉求,网格员立刻通知物业,一小时内故障就被排除。

  王梦辰介绍,社区健全了“社区-小区-楼栋-单元”四级网格体系,划分1个总网格、4个大网格、13个小网格、74个微网格。针对群众需求,锦园社区利用74个微信群实行网上接单、网格收单、社区派单、上门办理,以“1分钟接单、半小时到场”的模式及时响应,一般问题一小时解决,复杂问题半天内形成解决方案。

  针对物业和社区管理两家人、工作“两张皮”问题,锦园社区实施社区党组织与物业党组织“互融”计划,5名物业骨干党员融入社区一、二级网格体系,担任兼职委员。此外,按照“业缘、地缘、趣缘、情缘”的特点,社区与辖区12家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六小门店联盟、法律援助协会等14个协会组织,对相关领域矛盾纠纷由所属协会先行协商解决,将法律顾问、专职调解员、社区民警、老党员纳入调解专家库,形成“协会+调委会”矛盾纠纷分层过滤化解机制,96%的矛盾纠纷通过该机制得到一定效果化解。

  “锦园社区作为安置小区,在资源配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等要素,成功实现了力量下沉,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亚泽说,这得益于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及机制的合理化运行,充分的发挥了基层治理效能。

  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六处二级巡视员刘辉有感而发,“锦园社区的‘三张清单、四化共治’工作法,用真情守护民心民意,把矛盾纠纷在源头化解,实实在在地为当地的平安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值得推广。”